<b id="l2yfc"><abbr id="l2yfc"></abbr></b>
<strong id="l2yfc"><form id="l2yfc"></form></strong>
          1. 首頁>檢索頁>當前

            整本書閱讀:“讀法”重于“教法”

            發(fā)布時間:2024-07-03 作者:李煜暉 來源:中國教育報

            語文課程本是青少年讀書教育的主陣地,然而在很長一個時期,語文教師卻只教“文”而不教“書”。所謂“文”,一是教材選文,基本上是短文或節(jié)選;二是作為命題材料的文章,如信息類、文學類文本,其體量、性質亦與教材選文相仿。至于“書”,即古今中外那些“大部頭”的經典作品,雖未“束之高閣”,但也僅僅作為倡議,交由學生自主閱讀、課外閱讀了。

            以“文”為教學材料自有其合理性,如夯實語言基礎、適應學生水平、滿足考試需要等,但與名著相比,局限也很明顯,那就是“短”“散”“淺”。譬如《孔乙己》,它本身是自足、自洽的美學整體,篇幅短是由短篇小說的性質決定的,至于結構和思想,更談不到“散”和“淺”的問題。但是,只讀一篇《孔乙己》與通讀《吶喊》之后回看《孔乙己》——如果讀法得當?shù)脑?,讀者的閱讀體驗、知識結構和理解深度就大不相同了。這還只是就“文集型”的著作而言,像《紅樓夢》《巴黎圣母院》這樣的長篇,只讀一章一節(jié),其收獲又怎能和通讀全書相比呢?語言文字作品不是單擺浮擱的“孤島”,它們還存在于作家的生命歷程和創(chuàng)作譜系之中,存在于文學史特定的研究主題或序列之中,存在于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之中,只有放在更宏闊和更高維度的語境中審視,才能獲得更豐富、更深邃也更具整體性的理解。從這層意義上講,讀“文”與讀“書”,實有“見樹木”與“見森林”之別、“觀溪流”與“觀滄海”之異。

            新版義務教育和高中課程標準把“整本書閱讀”列為語文課程內容,統(tǒng)編教材也設置相應閱讀單元,就是要解決語文教學重“文”輕“書”的老問題,開辟“文”“書”并軌的新局面。這種做法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是盲目趨新或層層加碼,也不單是為實現(xiàn)“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一語文教育界的百年夙愿,而是因為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對人的文化底蘊和思維品質的要求提高了,特別是對思維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深刻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反映在教育領域,育人目標的升級要求教學材料和學習方式作出相應調整,“整本書”從課外走進課內,從自讀變成教讀,正是順應這一要求的必然結果。或者說,推動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實施,讓青少年在閱讀的黃金時代沉下心來,整本讀完一定數(shù)量的經典名著,在與偉大作家的對話中受到精神滋養(yǎng)和思維訓練,不僅能夠提升學業(yè)水平,增強文化底蘊,也能讓學生變得更愛思考、更會思考,未來才能以更從容穩(wěn)健的姿態(tài)應對時代變革中紛繁復雜、沒有標準答案的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

            然而,怎樣在語文課程中實施整本書閱讀呢?人們還存在一些爭議,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讀法”和“教法”到底哪個更重要?這里的“讀法”并不是指精讀、泛讀、批讀、跳讀、朗讀、默讀等一般性的閱讀方法,而是指深入理解名著內核的解讀方法,即如金圣嘆等評點家對待明清小說那樣,一邊深挖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一邊把掘藏的門路概括出來。這對教師要求很高。首先要有文學批評的眼光,凡稱得上“經典”的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獨一無二的原創(chuàng)性價值,文學批評就是要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這些特異性精準概括出來。其次要有文藝理論的高度,能看到一部作品的不同內容之間,同一題材、體裁下的不同作品之間,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之間,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作家的同題材、同體裁作品之間的共性,從共性中提煉出閱讀與寫作的規(guī)律來。有文學批評的眼光,才能讀懂“這本書”;有文藝理論的高度,才能讀懂“這類書”。“教法”是針對學生而言的,指組織學生從事閱讀活動的形式和技巧,如問題探究、情境設計、任務驅動、合作學習等。兩相比較,“讀法”重視對書的研究,以語言學、文學和文藝學等學科為支撐;“教法”源于對學習規(guī)律的認識,既要有教育理論,也離不開教學經驗。對語文教師來說,理想狀態(tài)當然是二者兼顧,出入于名著與學生之間,游刃有余,但在理想狀態(tài)尚未達成以前,如果二者必取其一,竊以為還是“讀法”。理由也很簡單,整本書閱讀和篇章教學、單元教學相比,主要變革發(fā)生在學習材料上,而不是發(fā)生在學生身上。換言之,傳統(tǒng)教學中成熟的教學原理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既適用于課文,也同樣適用于整本書,原不必在討論后者時著意強調,而教師平素慣于解讀單篇,面對名著時,因為解讀難度普遍更高,“讀法”遂成最大挑戰(zhàn)。君不見一些語文教師自己不讀書也不懂讀書,卻煞有介事地用“教法”作掩護,組織學生大搞“表演式”的讀書活動嗎?如此有名無實、浮皮潦草,倒不如把時間留給學生自讀了。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文貴良教授在他主編的新作《名著導讀12講: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手冊》的序言中說:“‘全書解讀’是導讀手冊的主要內容。教師只有在對整本書的主題意蘊、人物形象、結構邏輯、表現(xiàn)手法、語言特質等有了整體而深入的把握之后,才能指導學生閱讀?!睂Υ耍P者心有戚戚焉。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領域學者普遍關心中小學語文教育,而他們能為語文教師提供的最有效的支持就是作品解讀,即“讀法”層面,這也恰恰是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始終需要加強卻常常被忽視的。出于對編寫理念的認同,筆者認真閱讀這本指導手冊,發(fā)現(xiàn)確有“指導”作用。一方面,所選《朝花夕拾》《西游記》《簡·愛》等皆為初中整本書閱讀重難點書目;受邀撰稿的華東師大、北大、上海交大等高校的學者,對作品成書、思想內涵、語言風格皆有專深研究。另一方面,指導手冊是站在滿足教學需要的立場所寫的,關于作者與成書的知識概括精練,作品解讀也多從文本分析入手,主觀臆斷的理解、空洞抽象的理論和無謂的考據(jù)、索隱為數(shù)甚少。語文教師雖不能直接用作“教案”,但如能作為備課資料與原著文本相互參詳、按需取用,對搞清楚這12本書“教什么”“怎么教”大有裨益,在回應學生提出的困惑和問題時也將得心應手。

            期待更多高校學者用這樣的方式關心和介入整本書閱讀教學,日積月累,為語文教師提供更多、更專業(yè)的“讀法”指導。我們相信,有這些“讀法”作支撐,沒有嘗試或不敢嘗試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教師會產生放手一試的愿望,已經開始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探索的教師會擁有把書教好的底氣,整本書閱讀終將在廣大教師的“愿望”與“底氣”的加持下,真正成為當代語文課程的重要構成。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3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ellsworthcountyeconomicdevelop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97在线视频免费人妻少妇,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亚洲精品另类国产,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欧美 亚洲日韩欧美人妻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b id="l2yfc"><abbr id="l2yfc"></abbr></b>
            <strong id="l2yfc"><form id="l2yfc"></form></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