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l2yfc"><abbr id="l2yfc"></abbr></b>
<strong id="l2yfc"><form id="l2yfc"></form></strong>
          1. 首頁>檢索頁>當前

            跳出隱喻藩籬 寫出思辨好文

            ——以2022年全國兩套試卷作文題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12-28 作者:李小軍 來源:中國教育報

            ■高考典型試題解析

            綜觀2022年高考作文,有不少是隱喻性作文,包括天津卷之“煙火”、全國新高考Ⅰ卷之“本手、妙手、俗手”、全國甲卷之“題額”、全國乙卷之“跨越”。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更是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

            筆者認為,要想使隱喻性寫作走向深刻,應努力在詞語所構建的情境中探微尋幽,在那些被隱喻遮蔽的地方深入下去,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持續(xù)拓展,由求同走向求異,由單向詮釋走向多元思辨,這樣才有望寫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如何深入下去?在面對一個問題時,應提出第一問:“是真的嗎?”即對命題首先進行事實判斷,確保命題是有意義的真問題。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題,材料指出:“……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chuàng)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xiàn)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材料啟示學習或生活中“基礎”的重要性,這大致是符合一般性認知規(guī)律的。

            其次是第二問:“是對的嗎?”就是對材料進行價值判斷,在這一點上,材料前面已經強調“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chuàng)造”,即“基礎”是“創(chuàng)造”的條件之一,也就是說,“本手”是“妙手”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俗手”是“本手”的可能性結果,題目中非常嚴謹?shù)貜娬{“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xiàn)妙手”,即“對本手理解深刻”與“出現(xiàn)妙手”并無必然聯(lián)系,這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無數(shù)佐證事例,單就情境提供的琴棋書畫等技藝學習而言,如有些書法學習者學習一輩子,基礎不可謂不扎實,理解不可謂不深刻,然而無一筆是自己的,終究也不過是寫字匠。另外古語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比绻》ú欢?,理解再深刻,基礎再扎實,也是難以成為書法家的。

            第三問:“是唯一的嗎?”即是否有可替代性。由“本手”走向“妙手”是唯一的嗎?“本手”不精就必然走向“俗手”嗎?顯然不是,人類歷史中很多妙手偶得的“創(chuàng)造”,有的甚至和“對本手理解深刻”與否毫無關系。2013年第3期《世界專利情報》雜志刊載了6項“偶然發(fā)明”,其中不粘鍋和薯片的發(fā)明頗為有趣——1954年,法國工程師馬克·格雷瓜爾的妻子柯萊特突發(fā)奇想,覺得丈夫用來涂在釣魚線上防止打結的不粘材料聚四氟乙烯如果用在煎鍋上效果一定不錯,不粘鍋由此誕生。我們不能說柯萊特因為深刻理解了“鍋”的原理才創(chuàng)造了“不粘鍋”。1853年,廚師喬治按照標準的法國尺寸制作了炸薯條,但一位顧客覺得喬治做的炸薯條太厚,于是喬治又做了一批薄一點兒的,但同樣不能讓顧客滿意,被激怒的喬治決定教訓這位客人,他把薯條做得非常薄、非常脆,然而客人卻非常喜歡這種像紙一樣薄的馬鈴薯片,從此薯片成為特色食品。喬治正是反“本手”而行,才產生了“妙手”。當我們追問至此,對“本手”與“妙手”的關系已經能夠展開較深入的辯證思考了。

            通過以上“三問”,學生能夠初步對被隱喻遮蔽的問題作出判斷,從而打開思路,選定自己的立意方向,避免了對材料的單一詮釋,走向真正的思辨。

            再以2022年全國甲卷的作文題為例,這道作文題出來后,很多人大呼“看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材料引用了《紅樓夢》中的內容,學生出于對《紅樓夢》的閱讀恐懼進而影響了對作文題的理解。其實對于這道題目,即使是未讀過《紅樓夢》或者涉獵不精的學生,也是完全可以寫的。因為材料只是利用《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回中的相關內容設置了一個情境,而寫作的任務是“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jù)情境獨創(chuàng),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xiàn)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fā)深入思考”。也就是說,談“啟示”才是寫作的任務,而且“啟示”的維度已指示得非常清楚,“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jù)情境獨創(chuàng)”。學生審題的關鍵是要識別這個隱喻究竟指向“更廣泛的領域”中的哪類問題,從而破除被隱喻遮蔽的地方。

            面對問題,我們首先要進行事實性追問,“是真的嗎?”就題目而言,首先就是要弄清楚情境所給的“給匾額題名”這個隱喻主體究竟指什么,“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情境獨創(chuàng)”這三種方法性隱喻又分別指什么。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示來說明:

            (見表1)

            這樣題目就轉換為要求考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闡述對待傳統(tǒng)文化或傳統(tǒng)經驗應該采用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以及這些方法之間又是怎樣的辯證關系。

            當然,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追問“是對的嗎?”“是唯一的嗎?”不斷深入對問題的思考?!爸苯右朴谩蔽幢鼐筒缓?,“情境獨創(chuàng)”也未必就一定好,對待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要審慎思考,辯證分析,切勿簡單、粗暴、武斷,這些道理魯迅先生早在《拿來主義》中就有過深刻的闡述,這就是高考對學生言語表達及理性思維品質的深度考查。

            所以,考生只有跳脫出隱喻制造的種種困局,通過不斷追問,作出事實判斷、價值判斷,才能走向理性,考生的思維品質才能通過寫作充分彰顯出來。這也是教師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尤其需要重視的部分。

            (作者單位系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8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ellsworthcountyeconomicdevelop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97在线视频免费人妻少妇,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亚洲精品另类国产,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欧美 亚洲日韩欧美人妻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b id="l2yfc"><abbr id="l2yfc"></abbr></b>
            <strong id="l2yfc"><form id="l2yfc"></form></strong>